南昌大学2022年度“十大教学标兵”
一、继承优良传统,端正教学态度
候选人所在的工程建设学院工程力学系,常年承担全校理工科专业的力学基础课程的教学任务,系里也一直有着高度重视日常教学、兼顾量与质完成教学任务的优良传统。
候选人自2013年10月入职伊始,在“青年教师教学导师计划”的支持下,以助教的身份随堂听课一年。在此期间,候选人听过系里多位前辈教师的课,感受到他们的热情、严谨、深刻及自如,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候选人认识到“认真负责”是一位教师对待教学工作的底线。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过程的每一环节、严谨备课、为讲出的话负责,是候选人一直以来秉持的教学态度。候选人年均完成400多学时的教学任务,近三年则分别是366学时、506学时以及570学时。
二、重构课程内容,形成教学风格
候选人独立走上讲台的最初阶段里,态度认真有余、效果却不如预期。几轮教学周期下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逐步熟悉,以及系里资深前辈的悉心点拨指导,候选人重构了课程内容的输出逻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
1.习得力学知识:强调三基——基本概念、基本定理、基本方法;注重逻辑——讲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梳理出层次分明的知识体系。
2.践行力学思维:力学是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之间的桥梁,在生活及工程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在课程内容中引入很多生活或工程实例,提炼出力学思维的一般模式——“实际问题-力学模型-数学模型-数学求解-回归实际”。
在这一教学风格的形成过程中,候选人也不断收到来自学生以及同行的正向反馈,所授课程《工程力学》获“授课质量优秀奖”3次、“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2次;《工程力学实验》获“授课质量优秀提名奖”1次;《弹性力学》获“授课质量优秀奖”1次。这些荣誉给候选人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也督促着候选人继续改进、追求卓越。
三、参加教学竞赛,提升教学水平
埋头拉车,也要抬头看路。候选人自2016年起陆续参加了各类教学竞赛,这些经历让候选人打开了眼界、认识到不足、提升了水平。候选人相继获得“全国高校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二等奖、“全国高校弹性力学讲课竞赛”二等奖、“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
其中,2019年8月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力学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办的“全国高校第七届基础力学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不仅要经过两轮讲课比赛,在获得登台讲课比赛的机会之前,还需通过教指委设定的闭卷笔试赛,候选人以笔试第4名的成绩进入复赛,复赛的教学节段由组委会从课程教学大纲中择取,选手在上台前一个小时抽题准备,候选人在每组8进2的复赛中突围晋级决赛,最终取得二等奖的成绩。这次讲课比赛,让候选人更加明确地认识到教学基本功的重要性。
而由江西省教育工会主办的“江西省本科院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则是省内高校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教师教学类竞赛。在2022年7月举办的第五届竞赛中,全省共有43所本科高校的154位教师参赛,比赛设立文科、理科、工科、医科和思政专项5个组别,按教学设计评分和课堂教学线上比赛两部分展开比拼。参赛教师需准备20个教学节段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课件,并在现场随机抽取1个教学节段进行20分钟的课堂教学展示。我校经过前一年的校赛,共选拔10位青年教师参赛,学校工会、教发中心及现教中心对参赛教师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跟踪辅导及服务,最终候选人获得了工科组一等奖(排名第4)。候选人在这次竞赛中也是经历了十分“痛苦”的磨练,凝练了教学思路、革新了教学手段,教学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四、指导学生竞赛,促进人才培养
“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是由教育部高校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力学学会和周培源基金会共同主办,并被列入教育部高教司大学生科技竞赛目录的力学竞赛权威赛事,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每两年举行一次,是对全国高校基础力学教学成果的一次大检阅。
候选人所在的工程力学系(实验中心)从2007年第六届就开始组织教师通过答疑和集中上课等方式辅导学生参加竞赛,截至目前有600余人次荣获历届竞赛国家三等奖、优秀奖及江西省赛区一、二、三等奖(注:国家三等奖即各省赛区一等奖、优秀奖即各省赛区二等奖)。候选人参与了近几届竞赛的辅导工作,并于2019年和2021年分别获第十二届及第十三届竞赛江西省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奖。
特别是在2021年的第十三届竞赛中,因参赛学生的个人赛成绩综合排名全省第一,我校也首次独立代表江西省参加了第十三届竞赛的团体赛(因疫情延期至2022年7月举办)。我们遴选了5位个人赛成绩优秀的学生,组成了南昌大学代表队。候选人作为此次团体赛的主要指导教师,基于历年团体赛实操真题,为参赛队伍设计了若干模拟训练项目。此次团体赛,我校在全国37所优秀高校中(包含中科大、上交、北航、哈工大、西交、华科、国防科大、天大、东南、北理、大连理工、河海、重大、中南、湖南、西工大、华南理工、西南交大等985理工科强校),最终取得总分第8名的成绩,荣获国家三等奖(三等奖中排名第一),这一成绩也是我省高校参赛的历史最好成绩。
此外,我们还于2019、2020年组织学生参加了第一、第二届国际大学生工程力学竞赛(亚洲赛区),12人次荣获了该项竞赛的全国一、二等奖,候选人是第二届竞赛的优秀指导教师之一。
这些高水平的力学竞赛,促进了我校力学创新人才和力学拔尖人才的培养,历届获奖学生都受益于这些竞赛经历,或出国继续深造、或保研至国内名校。
五、开展教学改革,打造一流课程
近年来,候选人积极投身教学改革和一流本科课程的建设实践,参与了(排名2/4)省级教改课题——《工程力学》课程差异化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还参与了(排名3/5)省级一流线上本科课程——《工程力学》的建设和维护工作,候选人在课程案例库及题库建设、在线教学手段的开发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等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候选人也以《弹性力学》课程教学经验为基础,负责了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弹性力学》的建设工作,该课程于2022年11月被推荐参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此外,以“周培源力学竞赛”为契机,候选人创新力学教育教学模式,负责了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指导(理论与实操)》的建设,主持了校级双创教改项目——“南昌大学力学竞赛与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
六、教书育人统一,言传身教统一
新时代,习总书记对好老师的标准有过许多论述,他指出好的老师要“四有”: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要做“四个引路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要坚持“四个相统一”: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一直以来,候选人都力求成为值得学生信赖的老师和朋友,特别是课程结束之后,候选人常收到以前学生发来的学术求助或是成功分享,这让候选人颇感欣慰。“追求完美、接受平凡”——这是候选人经常与学生分享互勉的话,于大多数人,对完美和卓越的追求要有,但同样要有接受平凡的勇气,候选人也常以曲折的自身成长之路反向“警示”学生——“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